4月16日,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举办“灾难孕育历史的进步——读《世界瘟疫史》线上读书会,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、原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作专题分享。读书会由会长张涛主持,副会长王应宗、罗新远,秘书长马飞、研究员郑世骅、王赵民、刘旨贤等参加线上读书活动。读书线上分享会结束后,史志诚向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学术活动中心捐赠了自己的专著《农业思维与实践》。
《世界瘟疫史》 2005年由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,作者王旭东、孟庆龙,该书依据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瘟疫史料,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疫病流行、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。
作者指出,在大量的历史著作中,瘟疫仅仅是人类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动荡里的寥寥数笔,充其量也不过是记载了瘟疫引发的后果的记述。然而,每次瘟疫不仅造成大批生命的死亡,更重要的是给人类带来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,特别是造成心理的和精神的创伤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。
史志诚同志从历史上世界爆发的十大对人类产生重大灾害的瘟疫、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防控、应对重大疫病的主要经验、启示与思考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。
史志诚认为:灾难孕育历史的进步。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种多样的灾难,诸如天灾、地震,人间和畜间流行的瘟疫以及人为的毒性灾害。可以说,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 “战胜瘟疫的历史”,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,推动着中国和各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。恩格斯说过:“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。”当人们在目睹电视、报刊一连串的有关瘟疫发生的画面之后,都会沉重、哽咽,继而有很多的思考,尤其是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瘟疫和灾难之后的思考是非常难得的一笔财富,我们在看到生命的脆弱之后需要更好地思考生存意义。铭记瘟疫引发的灾难,直面未来,凝聚正能量,重修社会共济和健康生活方式之门,这才是对死难者生命最高的尊重。进入21世纪,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环境,人类与瘟疫灾害的斗争将更加多样和复杂。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,工业化、城市化步伐加快,生物安全、生态安全、食品安全、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和更加严峻,为此,研究世界瘟疫灾害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,对制定国家防治计划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、灾害保险业务和应急预案、支持开展瘟疫灾害的国际学术交流、不断丰富和发展安全科学,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史志诚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41年12月生,陕西榆林市人。1958年于榆林农业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,1981年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,获农学硕士学位。曾任陕西省农业厅厅长,中国农学会副会长、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,国际毒素学会(IST)会员,农业部科技委委员、中国农业咨询团成员,陕西省毒理学会理事长,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所长。出版有《毒物简史》等多部专著。
史志诚从事毒理学研究40多年,主要科研成果:
(1)创立了“丹宁生物活化理论”。系统研究了“牛栎树叶中毒机理”,建立了“丹宁生物活化理论”,首次阐明了栎丹宁的毒理机制,解开了300多年丹宁毒性不解之迷,为防治牛栎叶中毒提供了理论依据,填补了生化毒理学一项空白。1982年该项研究获农业部技改二等奖。期间,他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标准:《牛栎树叶中毒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》并在全国病区推广,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,取得重大经济效益。
(2)创立了动物毒物学理论体系;提出草地生态毒理系统新概念;首次提出“毒性灾害”命题,并研究了20世纪全球毒性灾害史;创建了“毒物与人类”网站;开展了食品安全与立法的研究。
(3)完成国家部委和陕西省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多项科研与重大科技推广项目。获部委和省级科技奖6项,其中1等奖2项,2等奖3项,3等奖1项。
(4)出版毒物学著作10部。其中:翻译(英)F.G.C.克拉克著《兽医毒物学》(与王建元等合作);编著《家畜常见中毒病的检验》(与谢占武等合编)、《植物毒素学》(获1993年国际哲数像评鉴委员会优秀著作奖)、《英汉毒物学词汇》、《饲料饼粕脱毒原理与工艺》、《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》、《动物毒物学》和《生态毒理学先衡》。主编《毒性灾害》、《谨防生活中的有毒物》等科普书籍。
(5)发表“丹宁生物活化理论及其应用”等论文80多篇。
(6)1986年创办《动物毒物学》杂志,担任副主编、主编;《中国兽医杂志》编委。培养硕士生5名、博士生4名。
鉴于史志诚在农业畜牧业研究和实践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,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他专门出版了《农业思维与实践--史志诚文选》。